总站首页| 最新招商引资| 最新招商项目| 找项目投资| 招拍信息| 招商排行榜| 发布会| 稿件发布 移动端
微信
您好! 请登录 马上注册
网站服务热线

网站服务热线

地纬招商网 > 内蒙古站 > 内蒙古新闻资讯 > 热点资讯

内蒙古:壮大县域经济 推动富民强区

作者:小编        2017-02-25 17:01:20

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是“8337”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自治区城乡结构的调整、县域产业的充实、基层基础的巩固、农牧民生活的提高,是富民强区的重要任务。

一、我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些包含着发展县域经济的诸多内容。

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都对发展县域经济提过要求、作过指示。自治区七届和八届党委多次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综合起来,一是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指出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层次,县域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又是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我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速度不快,主要还是县域经济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盟市间的发展差距,主要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二是指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一要形成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从旗情县情出发,探索最佳的经济发展途径和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要理性推进县域工业化,盲目上工业项目不是积累财富而是制造包袱。二要大力发展县城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县城经济,要努力提高县城所在地和中心集镇经济总量占全旗县经济总量的比重、城镇人口占全旗县总人口的比重、财政收入占全旗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三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靠制定优惠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来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自治区九届党委继续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强调增强县域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提出要下大力抓好县城建设,把县城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在建设好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还要重视抓好县城和个别重点镇的建设。强调重视县域产业的发展,提出产业要向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县域和园区集中布局,规划建设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努力壮大相关县域经济实力。九届党委审议通过的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合理安排县域苏木乡镇建设,要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要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

王君同志担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以来,在2012年底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发展县域经济。今年1月份自治区“两会”期间与政协委员座谈时,又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指出下一轮内蒙古经济发展,如果能够抓住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一定能够“大翻身”。同时指出,发展县域经济一要发展特色产业,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抓好龙头企业,四要扩权强县。今年3月份王君同志代表自治区党委提出“8337”发展思路,其中“3个着力”之一就是“着力壮大县域经济”,指出县域这一层面仍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不断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实施以扶贫攻坚为重点的各项民生工程,大力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自治区党委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6月份召开了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自治区层面的专项规划近期可能出台,各盟市旗县的相关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有的已经出台。可以说,当前自治区对县域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之高、动员力度之大、参与层面之广、目标任务之实、规划指导之细,都属前所未有。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难得的机遇。

二、我区县域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三根“软肋”,或者说是三大难点。有效克服这些难点,县域经济才能壮大和繁荣。

一是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自治区属于后开发的欠发达地区,相对而言,城镇得到了优先发展,县域经济起步较晚。论规模,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区县域经济总量最大的准格尔旗GDP刚过1000亿元(1000.4亿元),虽然相当于1.22个锡林郭勒、1.23个巴彦淖尔、1.28个乌兰察布、1.78个乌海、2.2个阿拉善盟和2.6个兴安盟,但放在全国县级区域中只能居第46位,放在江苏省县级区域中只能居第7位,相当于昆山市(2725.3亿元)的36.7%。2012年全国百强县分布在18个省区市,江苏、浙江、山东都有20多个,我区与山西、四川、陕西、江西一样,只有2个(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80个旗县市只有35家经济总量过百亿元,80个旗县市平均128.3亿元(相当于阿荣旗的规模)。由于我区人口较少,从人均情况看稍好一些,80个旗县市中人均GDP超10万元的有21家,其中最高的旗县人均达到36.4万元,还有17家人均超过5万元,但同时也有7家人均在2万元以下,最低的旗县人均仅为1.49万元\,发展水平非常不均衡。用2012年公共财政收支对比,80个旗县市收入占支出的比重平均只有33.5%,其中只有11个旗县市达到50%以上,另有39个旗县市收入占支出比重在20%以下,比重最低的旗县收入6537万元,支出19.2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3.4%。多数旗县市财政就是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力度不足。

二是投入不足,要素外流。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12年80个旗县市共完成投资7326.4亿元,相当于全区99.1%的国土面积和71.3%的人口只分摊到全区55.9%的投资额度。以人力资源为例,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区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和正在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28.6%,接受过和正在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占12%,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本科以上教育的占4.55%,但在县及县以下,接受和正在接受高中及以上、大学专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教育的人口分别仅占20%、7.2%和2.2%,79.9%的人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反映出留在县域的多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口。以金融为例,各大商业银行在基层的机构和放贷权限总体呈上收趋势,除信用社以外基本只收储不放贷,对县域的“输血”的速度赶不上“抽血”的速度。全国农村平均只占有金融信贷资源的1/9,城市居民人均信贷余额5万元,农民人均5000元,内蒙古也差不多。

三是产业趋同,环境趋紧。自治区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县域,多数依托的是能源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全区12个盟市中67个旗县区全都埋藏煤炭资源,全区总面积的80%蕴藏可利用风能资源,其中的一半地域风能资源非常丰富。不少旗县市都有资源开发和大项目引进的路径依赖,都瞄上了资源能源开发。民盟上半年调研结果显示,统计已做规划的39个旗县市中,提出大力发展煤炭、风电和光伏等能源产业的有14个,占35.9%,合计装机容量4778.5万千瓦,超过全区现有装机的一半;提出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的旗县有15个,占38.5%,合计化工产品产能2616万吨;提出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的旗县有11个,合计产能1527万吨;调研的19个旗县工业园区中,有15个把主导产业定位为电力、煤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这么多旗县市瞄准开发利用能源资源,从目前环境看,克服市场容量和国家政策多重约束的难度会与日俱增。同时,各旗县市推进能源矿业开发,把握不好就会布局散乱,对森林、草原和地下水等造成破坏,引起一些经济、社会、生态、民族领域的复杂问题。不搞工矿业开发,生态环境趋于隐性退化,搞了工矿业开发,生态环境又容易显性破坏。如何处理好这一两难问题,真正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美丽与发展双赢、发展与和谐互动,对县域基层干部群众能力和智慧的考验也在与日俱增。

三、我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壮大县域经济,不论从发达地区的经验还是自治区的实践出发,都应把握和处理好几个重点。

(一)推进“三化”进程。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不外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其中推进县域工业化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农牧业因附加价值低,全国百强县中目前基本没有单纯依靠农牧业做大做强的。我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域,几乎都以工业见长。自治区进入西部百强的20个旗县市中,除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依靠口岸贸易外,其余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达拉特旗、霍林郭勒市、托克托县、锡林浩特市、达茂旗等都是以工业立旗(县),就连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也在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园区。2012年80个旗县市工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3.9%,最高的阿左旗达到81.5%。与此同时,还有55%的县域(44个)工业比重没有达到50%,其中的不少旗县市还有很大潜力。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这一规律在县域同样适用。有效吸纳更多县域人口进入工业社会、享受城镇文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目标。当前80个旗县市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33.9%,最高的满洲里、根河、牙克石等接近100%,最低的旗县仅为8%,城镇化的推进还将任重道远。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除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外,选择产业也非常关键。荷兰仅有20万花农,年花卉出口达到400亿美元,我国2.7亿农民,每年农产品出口值也仅有300亿美元。有时候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我区是粮食净输出省区,又是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区,在为国家多做贡献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二)突出三个抓手。就内蒙古而言,县域经济发展的三个抓手应该是特色经济、县城经济和民营经济。从现在情况看,80个旗县市中有的开始把商贸、物流、旅游、文化产业、沙产业、装备制造、陶瓷、服装、医药等作为特色产业,但还为数不多。大多数旗县的主导产业还集中在能源、矿产、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化工领域,不少县域还是一煤独大,有的旗煤电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5%,这不利于工业长期稳定增长。县城是县域的中心节点。新世纪以来,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全区所有旗县所在地基本都经历了迁、改、扩建过程,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需要充实人口。全区114个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旗县市(区),按照自治区“产业入园、人口进城、要素集聚、生产集中”的构想,以及居住与产业分开的要求,今后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去向还应该是以县城为主的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在于产业、企业和创业,其中最关键的是民众的创业。相对于民间的投资潜力,国家和自治区的投入终归是有限的,民营经济是县域产业的主体和企业的主流,民间人士是创业的主力。目前全国的创业指数为11.6%,其中生存性创业占53%,机会型创业占47%,创业总体活跃,但水平较低。自治区要深入研究,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更多本土人士和外来人士在我区各县域创业。

(三)强化三项保障。各地对县域经济的保障手段,基本上都是扩权、倾斜、均等化。扩权即扩权强县。相当比例的省区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扩权强县,广东、浙江等地甚至已经发展到扩权强镇、扩权强村阶段。自治区的扩权强县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重点是行政审批权和财权下放,扩大旗县市行政管理权限,给予旗县市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大致来说就是让旗县市在计划、财政、土地规划、工程开工和验收、税务事项、工商登记、证照发放、价格制定等领域,享有一部分等同于盟市的权利,既扩大了县域的自主权限,也减少了管理层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试点旗县市要善于利用政策、发掘政策,为全面扩权强县积累经验。倾斜即资金向县域倾斜。2006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提出“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要求;2007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三个增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的要求;2008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提出“三个明显高于”(具体内容同2007年提法)。自治区应该继续贯彻执行好中央文件精神,把这种硬性规定延续下来,积极筹措资金,体现出倾斜意识,扩大对县域尤其是农村牧区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均等化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等化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当前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超过3:1,人口占全区42.3%的农村牧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区的12.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很大,社会事业反差明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县域之内就不能可长期留住企业、留住人才,甚至不能留住人口。

有人总结,全国有三种县域经济基本模式比较典型。一是广东模式,核心在于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及时将县域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和科技密集型,再转向效益密集型。二是江苏模式,核心在于培育内生型、外向型企业,仅昆山一地,60万本地居民中就产生了8万本地老板。三是浙江模式,核心在于以商带县,市场兴县,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商位6万多个,在每个商位前停留1分钟,全部看完需40多个昼夜。总的来说,各地都是联系自身实际,寻找最适合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有不少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有人总结了我区县域经济的6种模式,实质上是6种形态,即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型、劳务经济主导型、工业突破型、资源开发型、产业集聚型、都市圈一体化型,显示出我区县域类型的丰富和发展路径的多样。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立足区情、深入研究,在吸收他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举措,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县域发展模式,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如非注明原创的即来源于网络。来源于网络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本网页如无意中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感谢您的理解!


地纬招商网-中国招商投资门户网站-中国专业的招商引资与项目投资代理服务商。以千万海内外投资人资源,为中国企业、外资企业、创业者与政府、园区、创业孵化器、创业加盟项目等搭建平台对接项目。利用有效的线上推广工具:地纬招商网(www.zhongguozhaoshang.com)、微信公众号(招商与投资:zhaoshangyutouzi)和线下招商团队进行线上营销推广、线下项目推介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并承诺代理招商无效果不收费。

关键字: 产业  产业结构  产业园  工业  矿业 
最值得投资项目推荐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